梁海燕:努力提高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avtt2014》🔥🔥🔥修订工作,并广泛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avtt2014》立足发展着的实践,把握变化中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精髓。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他们的世界观首先是一种研究方法,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它们绝不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创立马克思主义后,他们坚持直面发展着的实践,把握变化中的时代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成熟。列宁遵循马克思恩格斯的教导,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证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格。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100年中,世界风云变幻,中国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党勇担历史重任,在探索中奋斗、在开拓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交出了一份十分优异的答卷。,在198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的报告。他在分析了思想战线一些人存在的背离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方向,违反党的组织原则和宣传纪律的现象之后提出:“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增强党性,遵守党的章程和纪律。不管是什么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只要是党员,都不允许自视特殊,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比党高明,可以自行其是。”⑰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也是我们党不断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防范被瓦解、被腐化的危险的历史。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无数艰难险阻、风险挑战,但党始终坚持自我革命,在永葆生机活力的过程中使党立于不败之地。,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并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深刻揭示党的基本历史轨迹,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我们党更好地制定和坚持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光荣传统只有在传承中才能继承下来、传播开来;优良作风只有在持恒坚持中才能弘扬、才能光大。我们之所以去继承、去弘扬,一方面因为这是我们党的立身之本,党的传人对此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在于,“好的作风”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巨大的思想价值和实践意义。,从党的历史中汲取奋斗伟力。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历经艰辛、勇往直前、攻坚克难、破解危局、走向辉煌的历史,是一部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由年轻到成熟的成长奋斗史。百年的栉风沐雨,百年的奋斗不息,中国共产党几经磨难、饱受沧桑,经历了初创时的艰难,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炮火洗礼和革命考验,又历经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史无前例地遭遇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寒潮”。中国共产党在那些风雨晦暝的艰苦岁月,在生死攸关的重大历史关头,克服艰难险阻、战胜风险挑战,取得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党的百年艰辛探索,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贯通起来,以史为镜、以史明志,认清历史方位、增强历史自觉、把握发展大势。学习党的斗争史,就是要从历史中获得启迪借鉴,从历史经验中总结规律,从历史教训中汲取力量。面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学习中国共产党人从挫折中不断奋起、从苦难中铸就辉煌的伟大斗争精神,不断增强斗争意识、锤炼斗争能力、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
我们党致力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征程在前、使命在肩。一个走过百年光辉历程的大党,今天的历史担当,就是肩负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使命,不断创造新的伟业、铸就新的辉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围绕“建设什么”“如何建设”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这一时期党的理论形象也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发展逐渐丰满起来。面对工作重心转移和“建设什么”的现实问题,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关于“如何建设”,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要一起抓,这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方针”,[3](P361)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两项核心任务,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初见雏形。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推进,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认识不断深化、细化。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3](P430)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逐渐细化为经济、政治、精神文明建设,并于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为“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五中全会分别明确了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完善了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理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推进,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正式确立,并提出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目标任务。党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统筹考虑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的拓展完善,系统谋划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